Search

在我們華人社會的一些用詞稱謂(措辭稱謂),我們也可是俗稱標籤,如:
我們駡別人家的孩子: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我們華人社會的一些用詞稱謂(措辭稱謂),我們也可是俗稱標籤,如:
我們駡別人家的孩子:「ABC,真的是不肖兒!」
——意思就是説這個孩子一點都不像父親,或者是既不像父親,又沒出息和不成才!

當父親駡自己的孩子:「你這個不肖兒!」
——可能,這個父親就是想要駡自己的孩子不成才,沒出息,教而不善。

當然,做父親的,我們也可以以這樣説:「兄台,關照一下,我這個不肖兒陳大文……」
這個用法其實不算是貶詞,前面二種用法,已經是貶詞了。

如果我們要再激烈一點措辭就説:「你這個不孝兒!」

如果別人看不過眼,對某人的孩子之行為很不肖,就在背後講是非駡道:「陳大文,張三,李四,三個人加起來真的是不孝,生一塊叉燒下來,把他吃掉,更加好!」
——事實上,如果真的生出一塊叉燒之後,我不懂接生的醫生該如何處理?會不會變成全球新聞?如果現場拍下視頻,會不會爆紅?

當然,文學類比措辭的說法,用詞也許激烈一點,但是為了表述心中的憤慨感受,是不需要事實檢驗與考究的。

這裡文學式措辭,不必深究思辨,否則不懂會不會變成了思辨病態!

再譬如説:
難道我説,剛才那個笑話 笑到我下巴都掉下來/笑到我肚子痛……

我們不會扣鎖對方的文學性措辭,而逼問對方:「為什麼你的下巴還在的?肚子痛需要風油嗎?」

因為文學措辭,祇不過推演一個誇張畫面出來表述心中感受!

好了,轉個畫面,變成稱讚的畫面。

父母或第三方説:「張三李四真的很孝順哦!」

至於説,我們進到學校,學校可能就會告訴我們:「偉大的父母……」
至於怎樣的父母才是偉大,學校是很少下清晰的定義。
問題是如果真的下了清晰的定義之後,還剩下多少位偉大的父母就變成一個疑問了!
可是,如果我們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説偉大的父母變成可能是指以下兩種:
父母對子女的愛(看不到的, 屬於無形感受的屬性);
無微不至的照顧,或者衹是例行公事的照顧(看到的,屬於比較實在的)。
二者都算是一個偉大的父母。
如果是這樣,偉大的父母,其屬性可能是介於有實質的,有無形的,二者交錯的文學性措辭。

多年來也沒有人很強逼症去追求清晰的定義。也許這是灰色地帶的文學性措辭。

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偉大的父母,可是,我們就很難聽到用一句話來稱讚:「偉大的孩子」!

天馬行空幻想一下,假如有一天,你父母跟你説:「張煒,你真的是一個很偉大的孩子!」

你先假設那位叫張煒的人,他是做了一些東西,然後又給到父母一種愛關懷的感受吧,你暫且當作是這樣,結果父母因為自己有了感受,進而對自己的孩子發出這樣的讚歎,故此不必思辨之,當成是灰色地帶的文學性措辭。

所以,現在我就比較好奇了,如果是你碰到這樣的一個情況 你又會如何應對?

我不懂被稱讚的孩子該怎樣回答父母?
如:
不!這是應該的!
不!這是應該的,當年你也是一樣這樣來照顧我!
不!無所謂,我們是兩母子,不必再説這樣的話!

而如果有一天,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,該怎樣的回答?

怎樣的回應,才會讓父母沒有任何的虧欠感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